钱学森怎么死的(钱学森发明了哪些东西)

2009年10月30日,九十八岁高龄的钱学森先生因肺部感染导致的并发症在北京溘然长逝。两弹一星计划的带头人之一,中国核物理学界泰斗钱学森先生,就此告别了他寄予无边热爱和付出的人世。

在钱学森先生去世的葬礼上,有三军仪仗队抬棺,数十万人主动出门上街来,跟随着钱老先生运送灵柩的车队,为钱学森先生送上人生最后一程的祝福。

而钱学森先生留下的七字遗言,更是让国家领导班子十分重视,令中国共产党党内进行会议,就此做下了一项影响深远的决定。

那么,钱学森先生弥留之际还牢牢惦记着,能令国家专门为之开会的事情,又会是什么呢?

立志报国,留学深造

1911年12月11日,钱学森出生在上海。从小他在学习上就有天分,不管是数学、语文还是艺术,他都表现的十分优秀。

在报考大学时候,钱学森的语文老师认为他在文学上有天分,应该去报中文系;数学老师则认为,钱学森应该报数学系;音乐美术老师也不甘落后,直言钱学森在艺术上有天赋,应该学习音乐、美术。

不过,此时的钱学森受到孙中山先生铁道救国理念的影响,立下了学习铁路建设,未来为祖国的交通事业做贡献的理想。

因此,他报考了国立交通大学的机械工程学院,学习铁道机械工程专业。

不过,他才在交通大学铁道工程系读了两年,一个悲剧就让他有了新的理想。1932年,日本飞机疯狂轰炸上海,死伤无数。

造成这种情况的,就是因为中国没有合格的战斗机和飞行员来抵抗日本的空袭。

每次钱学森和他的同学、老师们逃往防空洞避难的时候,他都在想,在中国建立起完善的交通网络当然重要,但是,这样的战争告诉他,相比交通,中国更需要能和敌人匹敌的空中力量。

所以,钱学森在学习铁道工程的同时,开始自学航空工程,希望自己能够设计出能够抵抗日本空军的战斗机。

只是,尚且处于战争中的中国在航天技术和教育方面,都和世界先进水平有不小的差距。钱学森很快就发现自己受限于国内的技术水平,已经很难在航空航天方面进步了。

所以,钱学森决定去竞争国家的公派留学机会,去往美国学习世界上最先进的知识,带着留学成就回国为国内发展出力。

1935年8月,钱学森远渡重洋,来到了美国的麻省理工学院进行硕士学习。在他的认真努力下,仅仅是一年时间,他就成功拿到了麻省理工航空工程专业的硕士学位。

这段学习让钱学森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中国的科学技术和世界先进水平有多大的差距,他更改了自己的留学计划,决心继续深造,要学到最前沿的科学技术再回国。

钱学森进入了加州理工学院,冯·卡门教授门下进行航空数学专业博士学位的学习,他的勤奋好学、聪明敏锐令冯·卡门对他另眼相看,甚至带着这名中国籍学生进入核弹研究项目学习。

可以这么说,这个时候的钱学森面前有着一条康庄大道,只要他松口,马上就能加入远离战争,又拥有世界先进技术水平的美国国籍,在这里研究工作。

但他要是坚持回国,面对的就是美国政府的全力阻挠,还有国内简陋基础的科研条件。这是一条有无数艰难险阻的小道。

冲破阻碍,成功回国

钱学森在这两条道路中选择了那条生满荆棘的小路。在新中国成立,整个世界都听到天安门上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的声音时,漂在海外,还曾经拒绝过民国政府的归国邀请的钱学森终于看到了让中国成为世界先进国家的希望。

他毫不留恋地辞掉了自己在美国五角大楼的顾问职位,开始整理自己的研究资料,准备回国事宜。

在回国之前,还不是很清楚美国对先进科技封锁程度的钱学森,虽然知道自己归国道路不会平静,但也没能预料到美国没有下限的阻挠程度。

他在回国之前虽然有意隐瞒美国政府,但还是和自己的老师朋友们做了告别,并且表示自己在中国也会达到和他们平等交流的水平。

本来,钱学森的告别是出于让朋友们放下忧心的想法,但他的一位朋友,丹尼·金布尔却在得知他要回国的时候,马上和美国司法部联系,让他们全力阻止钱学森回国,并且说出了那句有名的话:一个钱学森,能抵得过美国的五个师。

美国政府虽然对钱学森的重要性将信将疑,但他们也很清楚一个在导弹领域有深刻研究的优秀科学家能发挥出多大的价值。为了封锁科技,1950年9月,美国司法部以间谍罪逮捕了钱学森。

被拘留的日子持续了十五天,但在这十五天里,钱学森度日如年。在移民局的拘留所内,为了得到认罪证明,他们以酷刑折磨钱学森,禁止任何人和他说话,将他和外部隔离,还禁止睡觉,用强光刺激他的身体,达到剥夺睡眠的目的。

在他的妻子和导师冯·卡门的奔走周旋之下,在被拘留的第十五天后,钱学森终于被保释出去了。十五天的折磨令钱学森格外憔悴,他足足瘦了十五公斤,还一度失语。

就算是这样,被保释出去的钱学森依然被美国政府监视软禁,期间还伴随着一次又一次的审讯和听证。

但是,长达五年的折磨并没有磨消钱学森的回国意志,这五年里,他一边继续自己的研究,一边寻找机会,联系国内,请求中国政府帮助他回国。

1955年,钱学森在一次美国黑人游行导致的混乱中抓到了机会,把自己写在香烟盒上,准备已久的求救信寄了出去。

写封信辗转多地,漂洋过海,终于在一个多月后到达了周总理的办公桌上。这个已经离开祖国二十多年的游子,终于接上了那节断掉的风筝线。

周总理对这封简陋的求救信非常重视。他当机立断地组织了会议,对解救钱学森一事做了详尽的计划。

凭借这封信,中国政府派出外交官和美国政府接洽,用抗美援朝时俘虏的十一名美国军官换回了羁留美国多年,饱经折磨的钱学森。

1995年9月,在五年的折磨后,钱学森终于踏上了归国的轮船。新的人生,就此开始。

两弹一星,载人上天

回国以后,钱学森进入了中国科学院继续自己的研究工作。他终于能实现自己少年时期的梦想了。虽然国内科研条件简陋,但他毫不畏惧,马不停蹄地就开始了自己的研究。

这个时候,中国的科学研究还在百废待兴的阶段。钱学森带着先进的科学知识,开始筹备中国的力学研究所,计划从基础开始,建立中国自己的科学体系。

在他准备期间,陈赓大将向他提出了一个问题——中国人自己搞导弹行不行?

钱学森毫不犹豫,回答他:当然行!外国人能造出来,中国人凭什么造不出来?

这么斩钉截铁的回答令陈赓大将和中国领导班子受到了鼓舞,在日本原子弹爆炸以后,毛主席就深刻意识到原子弹在新世纪的重要性。为了避免核大国的核讹诈,毛主席早早下了决断——中国要有自己的原子弹。

只是,有了计划,还需要一个有能力的领头人。中国的核物理研究和国际先进水平差距甚大,中国缺少一个有高屋建瓴的眼光的领头人。

钱学森的回国正好填上了这个空缺,在这次谈话之后,国家给了钱学森导弹研究领头人的地位,建立了导弹研究所,开始了中国自己的核弹研究。

1960年,中国第一枚弹道导弹东风一号成功发射。

1964年10月,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

1967年6月17日,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试验成功。

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1980年5月18日,我国第一枚洲际导弹东风五号发射成功。

2003年10月,我国第一艘载人航天飞船发射并成功回归。

2009年10月31日,在这些举世瞩目的成就之下付出无尽心血的钱学森先生积劳成疾,因肺部感染病逝。他人生的最后时刻还记挂着祖国的科学事业,作为国防科技委高级顾问留下了一句遗言:中国的长远发展。